洪武三十二观后感 篇一:
这部剧里面我最喜欢的女子就是徐王妃了,大气、聪明、温婉、贤淑。
说起朱棣生命中的奇女子,当仁不让的是徐皇后,她可是大明鼎鼎有名的开国功臣徐达的女儿。这位徐皇后,能文能武,史称其“幼贞静,好读书,称女诸生”。“诸生”即秀才,就是说她是一位女秀才,有如此才华,自然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 于是有一天,朱元璋找到徐达,对他说道:“你我布衣之交。”意思是说,你我当年为普通百姓时就结下深厚的友谊,不是今天的君臣关系这么简单。“何况自古以来,君臣相契便可结为姻亲。你的长女就嫁给我们家老四吧。”朱元璋和徐达是少年时一起放牛的伙伴,后来又一起打拼天下。徐达是开国第一功臣,被封为魏国公。他们之间的关系,用今天北京话来形容就是“发小”。可是这时情况不一样了,一个成了皇帝,一个虽然立有赫赫战功,但毕竟也是臣子。朱元璋是皇上,这皇上亲自替儿子求亲,他的话可就是圣旨啊,作为臣子的徐达自然不敢有违。当然,他也没有理由违背。大家想想,谁要是和皇上攀上了亲家,那可是件光宗耀祖的大喜事啊,太有面子了。徐达连连谢恩,婚事就这样定了下来。
这一年朱棣十六岁,徐氏小他两岁,只有十四岁。徐达的这个女儿虽是将门之女,却读书识礼才华出众,洪武九年,册为燕王妃。深得她的婆婆高皇后的喜爱。
这位徐王妃,身体里流淌着大将徐达的血液,平常文静有加,但毕竟是将门之女。就在朱棣起兵造反的时候,朝廷派李景隆围攻北平,而此时的朱棣前往宁王朱权那里去求援,北京城空,危在旦夕。就是这位徐王妃,在危急之中披上战甲,挽救了北平。
因为当时李景隆的军队号称五十万,北平城在他日夜攻击之下,情势真是千钧一发。北平是元朝的大都,城墙高大,护城河宽水深,易守难攻。于是李景隆就下令军队主要攻击北平的九个城门,正南方的丽正门,就是今天的正阳门(俗称前门),是攻击的重点,当时情况更是十分危急。守城将士一面拼死抵抗,一面向王妃徐氏告急。这位徐王妃,别看平时文静端庄,但毕竟是大将军徐达的女儿,所谓将门虎子,这女儿也巾帼不让须眉了。城里的男子都已经登城战斗了,没有后备的男子,于是她就亲自率领城中妇女,登城助战,奋力厮杀。她一登上城墙,守军的士气顿时大振,立刻就把朝廷军队攻城的气势给压了下去。
(希望在TVB的洪武三十二可以看到这个场景啊,太给力了!!)
北平西边的阜成门,也是朝廷军队攻击的重点。据说部分朝廷军队一度在都督瞿能父子率领下已经攻入城门,但李景隆唯恐他们夺了头功,下令等待大军并进。结果燕军将士连夜在城墙上泼水,那时正是寒冬,水很块在夜里结成冰,第二天再战,城墙已经无法攀登了。
就这样,一座仅仅有守军万人的孤城,抵抗了数十万人的日夜进攻。
后来朱棣登基为帝,徐王妃自然就成为母仪天下的徐皇后。朱棣与她是相敬如宾,敬爱有加。朱棣的皇位尚未做稳,急需用人之时,他选出了一个特殊的秘书班子,徐皇后为其分忧,采用夫人策略,在宫中隆重接见七位官员的夫人,这在当时是特例,是了不起的荣誉。
徐皇后曾经著书,采集《女宪》、《女诫》作《内训》二十篇,又类编古人的嘉言善行,作《劝善书》,颁行天下。她还经常劝帝爱惜百姓,广求贤才,恩礼宗室,不要骄宠外戚。与唐太宗长孙皇后的贤能有的一比。四十六岁那年,她因病去世,朱棣大为悲痛,谥曰仁孝皇后,此后的十几年再没立过皇后。或许在朱棣的心里只有徐氏才是他的皇后、他的妻子,没人能取代。
明成祖朱棣晚年性情愈发粗暴,多亏身边有一位贤淑温婉的的贵妃王氏充当灭火器。许多皇子公主犯错后都是在王氏的庇护下,躲过一劫。这位王氏如徐皇后般贤德,明成祖朱棣虽然没再立过皇后,但一切后后宫事务交给王氏处理,可见他对王氏的信赖。
洪武三十二观后感 篇二:
最近一直追着TVB剧《洪武三十二》,周一—周五一天才播一集看得不过瘾啊,等待的时间真难熬啊,还没熬到大结局,就有一堆话要说了…….虽然编剧硬伤很多,但是也算是近段时间好看的电视剧了…….本人的历史水平有限,难免有疏漏之处。
朱元璋原本是要传位给大儿子朱标,因为大乱后的大治是不需要像他这样的铁腕统治者,而是需要朱标那样子的仁厚之君,然后休养生息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好起来,所以他才在自己在位时大开杀戒,杀完开国功臣(李善长蓝玉之流)和不老实的大臣(胡惟庸之流),那个棒子的故事就这么个意思,还把其他儿子放到各个边防要塞去帮朱标守门。可惜啊,朱标死的早,如果是他即位,应该是没人敢造反的。传位朱允炆,一方面是他有乃父之风,为人宽厚,有仁君之资质,另一方面也是爱子及孙。想法是好的,但是太理想化了。结果就是,杀光那些可能会妨碍朱允炆的大臣,使得朱允炆身边没有了可用之人(当然,朱允炆不会用人也占了很大的关系,怎么朱棣身边就猛将如云呢),派出去的一群叔叔又个个手握重兵,搞得朱允炆提心吊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虽然是自己的亲叔叔,但是保不齐那个心怀鬼胎也想当个皇帝玩玩,就急着削藩。这两点又是互相关联的,正是身边那群朱元璋留给他的sb大臣(黄子澄,齐泰之流),刚登基龙椅都还没做热呢,就撺掇朱允炆去削那群叔叔的藩(当然,他们是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了,燕王装疯什么的就不多说了,自己百度去)
这下倒好,我还没动你呢,你就来惹我,好么,反正是你先动手的,干脆拉起那面千年不变的“清君侧,靖国难”大旗,打你丫的,结果排出来的尽是李景隆这类搞笑的谐星,那还不顺杆爬,打到南京还都是我说了算么。。。
开玩笑这么一说,其实朱棣造反历史上也是九死一生,如果不是李景隆之流的靖难功臣,地方军对中央军,只怕还是不够看的,毕竟开国功臣要杀光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朱棣造反成功有很多偶然因素的。如果朱标不早死,那什么也不用多说了,一个20多年的太子早有一套自己的班底了,而且嫡长子的威望才德都能服众。如果秦王和晋王不早死,那燕王造反也很难,因为以上两位的兵力都不差。如果蓝玉不死,李文忠不死,哪里有朱棣的事(永乐朝的将领素质比洪武朝差太多了,靖难首功的邱福和以上两位比就是垃圾,送掉10万大军,堪比土木堡了。所以后期朱棣都要自己亲自上阵)。如果建文帝不急着用狠手段削藩,诸王不会任人自危,燕王有贼心也没贼胆,宁王也不会兔死狐悲地保持中立。如果建文帝把燕王的两个儿子留下当人质而不是放回去,如果他不是用了李景隆......如果他能在制止内奸,把南京城守个把月(南京城是当年大商人沈万三帮建的,城墙极厚,而且燕王当时缺乏攻城武器和粮草),事情就会起大变化。靖难之役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唯一一次大一统王朝时期藩王造反成功的例子,其中有太多的偶然了....
朱允炆太急于削藩了~ 而且还拖泥带水~~
要么找借口一个个杀光,要么就用安抚政策~
开始削藩了,已经打草惊蛇了,又放虎归山。。。活该被燕王夺位~~
其实朱允炆身边的几个大臣都是脑残,没上过战场还敢跟几个战功赫赫的王爷叫板,你能杀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却不能一口气都杀了,只有借助庆典或者朱元璋祭奠机会把所有王爷兵权削掉,然后一起羁押,同时下手还要准备好嫡系军队,这样看来,怎么说皇帝都需要三年时间打造嫡系军队,朱元璋又没有帮孙子打下这个基础,凭朱允炆的能力,还太早了
他没有康熙那个运气,康熙那是只针对一个大臣鳌拜,而且鳌拜仅是一个臣子。
朱允炆削藩的时间,方式和顺序错了导致了他的失败,以至于他继位后还没来得及证明自己能当个好皇帝,就被朱棣给拉下马了;
时间上,他自己皇位都没做暖呢,首要的是拉拢人心,先做几件事树立下信心和威信,可是他非得选最难啃的骨头下手证明自己,太欠考虑和计划了;
方式上,他削藩做得太绝,被拉下来的王爷们都没有好结果,不造反就等于等死,像朱棣这种刀尖上打拼的人不可能等死吧;
顺序上,他这种从软柿子捡起的做法即打草惊蛇又给了对手太长的准备时间再加上朱棣的各种天时,地利,人和,迷信点说也许真是天命所归。
洪武三十二观后感相关:
洪武三十二观后感 篇三:
前几周,利用周末的时间,上网看了TVB连续剧“洪武三十二”,最开始,知道这个,是一个好朋友推荐的。
这部电视剧简单讲就是演绎燕王朱棣如何登上皇位。这类题材的电视剧其实很多,比如之前的穿越剧“穿越时空的爱恋”,又比如“郑和下西洋”。当然,前者完全是戏说,后者更贴近历史真实,而且因为是中国内地拍的,无论是演员、场景、服装都是一流的,也是我当时比较喜欢的电视剧之一。只是个人一直不是很喜欢罗嘉良,所以嘛,呵呵,对于他演郑和不是特别认同,当然,人家演得还是不错的,而且剧本也写得不错。
至于现在这部“洪武三十二”应该是纯粹的港剧吧,因为一看那服装,那场景就比内地大制作小气了很多。这个故事我还是比较喜欢的,虽然也是戏说成分居多,但大致脉络还是符合历史的。
这部剧第一男主角感觉不是马德钟所扮演的燕王,而是谢天华扮演的敖笑风。或者说马德钟谢天华和陈键锋戏份都不少。马德钟,看过他演的电视剧实在是太多了,从当初的“都是有情人”开始,简直都数不过来了。这次演的燕王,个人觉得一般吧,特别是他耍大刀的几个镜头,跟他曾经扮演过的二郎神如出一辙,也许这是我认为他一般的原因。
谢天华,也看过几部,这两年都演男一号了,但没什么印象。这部戏他演的角色本身很不错,原本是燕王的死士,心狠手辣,失忆后成了建文帝的贴身侍卫,重情重意,深得建文帝信任。后来选择了断臂背叛燕王,忠心于建文帝,还娶了公主,最后与公主隐居民间。当然,真实的历史如果有这样的人,估计是不太容易得到这么好的结局的。
陈键锋,从“少年四大名捕”开始,对这个演员有点印象,去年看了“美人心计”,印象倒是深刻了不少,虽然在书上看过关于“文景之治”的一些事情,可是因为近年表现这段历史的影视作品不多,也就没有形象的认识。而陈键锋演绎的文帝,聪明、隐忍、有勇有谋,当然也英俊潇洒,颇有些印象。而在这部电视剧里,他出演航海家郑和。郑和,杰出的航海家,而且在建筑、等多方面都有造诣,非常了不起的人。也许正因为他是太监,不用花时间在妻妾子女身上,所以他前半生可以全心全意为燕王卖命,后半生可以全心全意去航海,去实现父辈祖辈的愿望。果真是,塞翁失马,焉知祸福。陈键锋出演郑和,外表英俊潇洒,武功高强,精于智谋,忠心为主。而且一直谦卑,特别是为燕王洗澡一场,算是展现出了太监本色。感觉演得不错吧,和文帝的反差很明显。
我这样的观众,自然是不懂表演的,评价演员演得好与不好,也就是看这个演员是不是演什么角色都是那个样子,比如张卫健,我就觉得他什么剧都是本色演出,谈不上演技。
这部剧的女性角色,说实话,印象都不太深刻,千三、楚楚都是虚构的,公主也是戏说,而且戏说得有点离谱,燕王妃更是与历史记载严重不符,所以没什么好说的。
最后要说的是,这部剧里经常说“到灵谷寺进香,到秦淮河游玩”等等,对于三月份才去过南京的我来讲,听着还是很有感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