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篇一:
设计理念小学诗歌教学“重意义、轻审美、重教化、轻艺术”的现状不能不说是当今小学诗歌教学的误区。我认为小学诗歌的教学不应该单单停留在词句的分析和诗句的理解上,而是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产生亲近诗歌的欲望。这样就让诗歌教学的课堂少了一些理性,多了一些感性,少了一些教化,多了一些欣赏。老师自始至终释放着自己的诗情去召唤学生的诗情,引领学生走在亲近诗歌的道路上。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体会鲁迅先生伟大的精神。2、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前后对照的结构。教学准备课前三分钟:组织学生观看《鲁迅》生平的记录片,引导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全面的了解鲁迅。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一位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在上海不幸病逝。全国人民无比悲痛。但是国民党反动派派出了许多的特务、军阀、走狗极力阻止人民给鲁迅先生举行追悼会,他们阻止得了吗?我们一起来回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看看当时的情景吧。2、鲁迅逝世13周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才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鲁迅先生。诗人臧克家参加了纪念活动,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就情不自禁地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出示课题--《有的人》。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流畅。(教师倾听学生的朗读情况,并针对学生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加以辅导。)2、指七名学生分节读,教师随机点拨:“当牛马、石头、不朽、摔垮、抬举”等字音。3、默读并思考:这首诗在内容和写法上你发现了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内容上的对比,2-5,3-6,4-7;“有的人”反复出现。)引导学生结合诗句回答。三、自主感悟,诵读悟情1、同学们,自由读第一节,你能读出疑问吗?①、自由读第一节。②、质疑:预设:为什么有的人活着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相机理解“死”与“活”③、引导学生带者疑问来读书。哪种人虽生犹死,哪种人虽死犹生?请同学们读2、5节。2、学习2、5节,出示: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①指名读,评议:他读出了什么感觉?或你听到他读出了什么味道?(对敌人的恨,对人民的爱)②探讨:为什么“恨”?怎么样的人会“骑在人民的头上”?骑在人民头上后的表情怎样?③读一读:读出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的傲慢神态。④指导读好“摔垮”读出把敌人打垮后痛快淋漓的感觉。师生合作读。师: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生: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师: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生: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3、自主学习3、6节,4、7节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①自由选择一组,想想用什么方法朗读表达出你的理解。
②各人自由练习。
③男女生分别领读,带读。
学生汇报读。评议,生评,师评。
4、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请把“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总结出“流芳千古”和“遗臭万年”并板书
预设: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一心默默奉献的人
愚弄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
损害人民利益的人,维护人民利益的人
反动统治者,共产党人
压迫人民的暴君,廉洁奉公的公仆
自私的人,无私的人
一心追求名利的人,一心只知奉献的人
四、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这诗表达了臧克家对鲁迅深深的怀念,我们带着对这伟人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来读读老师变序后的诗。(师生合作读)
鲁迅死了(师)
他还活着。(生)
鲁迅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师)
给人民作牛马的,(生)
人民永远记住他!(生)
鲁迅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师)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生)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生)
鲁迅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师)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生)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生)
探讨:“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你知道都有谁呢?指名说(岳飞、雷锋、周恩来,王二小、……
2、还有像鲁迅一样的人很多,你想歌颂谁,就把他的名字套进去读一读。自由练,指名读。
3、教师引读:面对自私自利,残酷剥削压迫人民的人我们痛恨、愤怒的说——生读: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因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所以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教师引读:当我们面对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我们尊敬他、歌颂他——生读: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因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总结引领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一次感受了诗歌的魅力。有人说,走进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灵动的世界,每一个想让自己变得聪明灵秀的孩子,都应该亲近诗歌。叩响诗歌的大门。
五、布置作业:(自选一种)
1、诵读这首诗。
2、搜集鲁迅的名言。
3、阅读鲁迅的作品如:《故乡》《一件小事》《药》等
板书设计: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活--死骑遗臭万年
死--活俯流芳千古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篇二:
(课文品读)
本诗的结构特点表现出鲜明的美感。全诗七节,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节开篇对比,统领全诗,有着浓郁的抒情性,充满警策之力,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第二、三四节着眼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热情赞颂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第五、六、七节密切照应前三节,从人民对两种人不同态度的评述中,抒发了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本诗的对比手法表现出特别的美感。全诗通篇对比,节节对比,对比手法创造性地用于全诗。反复的对比之中,更显鲁迅精神的崇高、鲁迅人格的纯粹,鲁迅形象的高大。对比让是非清楚,让爱憎分明;因为反复的对比,因为严密的照应,全诗表现出流畅的旋律之美。
本诗的语言艺术表现出立体的美感。如:
1、“有的人”在文中出现了8次,从而形成抒情的线索。
2、哲理之美表现于作者对社会与人生精致的抽象与提炼。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极富思辨色彩,将说理和抒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表现出深刻的哲理性。从全诗看,作品写的是纪念鲁迅,但通篇渗透出来的,是关于人生意义的哲理。
3、手法的运用生动丰富。诗中自然地不着痕迹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摹状手法、对称手法、照应手法、反复手法、化用手法等多种手法,有着美妙的表现力。
4、语言的表达简明而深刻,理性而深情。有的语句尽显平实,有的语句高雅精致;有的语句精于动词的表现力,有的语句则重在手法的运用。
(教学资源)
1、词语含义理解。
有的人:诗中指反动统治者,也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活:第一个“活”字意思是肉体还活着;第二个“活”字意思是精神永存。死:第一个“死”字意思是灵魂丧失;第二个“死”字意思是肉体死亡。骑: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不朽:不磨灭,指长存于世。抬举:称赞;提拔。诗中有拥戴、支持之义。
2、重点诗节理解。
第一节诗,第三节诗。
3、鲁迅有关语录。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4、《有的人》课文整体的训练资源。朗读,背诵,品析,句式学用;理解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映潮说课)
背景知晓:出示知识卡片。教师进行厚重的教学铺垫:介绍鲁迅,介绍鲁迅精神;点示学生知晓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课文。介绍作者,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使学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来学习本首诗。
朗读实践:课文朗读体味,感受诗中情感。训练层次:(1)学生各自朗读;(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3)师生共读课文;(4)教师出示带有节奏划分等内容的朗读图示,指导学生情感朗读;(5)分角色演读。教师顺势点示“野草”“春风”的含义。
手法品味:品味对比手法。仍然通过朗读来进行感受、品味。(1)分角色朗读第一节;(2)分组对应朗读第二、三、四节与第五、六、七节;(3)各自朗读体味第二节和第五节、第三节和第六节,第四节和第七节;(4)最后集体背诵此诗。教师顺势点示照应手法、反复手法等。
美句写作:请同学们学用“有的人……有的人……”的表达形式,运用对比的方法写句。教师出示范例:
有的人总幻想着明天的美梦,有的人时刻想着要把今天抓紧。有的人,将成功的希望寄托于偶然的机遇;有的人,在荒芜的路上走着探索者的路。
学生各自写作,课中朗读、交流,教师评说。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诗歌中对比、反复、借用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课
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人们能忘记他吗?1949年,新中国成立,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诗人臧克家参加了首都北京的纪念活动,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有的人》,副标题为“纪念鲁迅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出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来说说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三、学习第1小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两个“死”字、两个“活”字,含义一样吗?
2、小结:有的人“活着”,精神已死亡,不过是行尸走肉,虽生犹死;有的人生命虽已结束,但精神永存,永远活在人民心里,虽死犹生。
3、那么,两个“有的人”所指的对象一样吗?
第一个是指反动统治者,第二个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四、小组合作学习2-7小节
学习内容:从2-7小节中选择相关联的两个小节。
学习要求:(时间4分钟)
1、用关键字概括这两种人对待人民的态度以及人民对待这两种人的态度,谈谈体会;(板书:人民)
2、根据内容进行分工,练习朗读,注意语气。
各小组汇报:
2、5小节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字,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凶暴的形象;“呵,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讽刺;
鲁迅先生“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一个镜头:黄包车夫脚被玻璃扎破了,鲁迅先生亲自为他包扎。大家看,他是怎样包扎的?(一条腿跪在地上,小心地清洗着伤口,仔细地包扎。)这就是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对待敌人,他则是“横眉冷对千夫指”。
“摔垮”是指推翻、打倒。
3、6小节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文中,他把自己比作野草,意味着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这里“借用”散文诗集名,虽然没有提到鲁迅的名字,但是我们能马上联系到鲁迅,知道作者写的就是他。这种方法是“借用”。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原想流芳百世,实际臭名昭著、遗臭万年。一个“烂”字,既写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
4、7小节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让我们联系这个单元的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关心女佣,他总是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一面》中青年工人阿累没钱买自己喜欢的书,鲁迅先生用最低的价钱卖给他,还把自己翻译的那一本送给他,希望青年能从书中汲取力量,拼得一个好的生活。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鲁迅先生去世的时候,尽管国民党反动派派出了许多的特务、走狗,极力阻止人民给鲁迅先生举行追悼会,但他们又怎能阻止得了?数以万计的人来追悼他,为他送行。人们把鲁迅的灵柩扛在肩头,把他的照片举过头顶,沉痛地哀悼这位伟人!很多人写文章追悼他,纪念他,其中包括很多著名作家,例如,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我们在语文书上都读到过了。
毛泽东这样评价鲁迅先生——
(请同学们齐读)“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一连用了五个“最”赞美鲁迅。如果说,这些反动派最终的下场必定是被灭亡,那么,相反的,鲁迅精神一定是永生的,永垂不朽的!
五、提升
讨论: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诗句中也处处和鲁迅有关,那么可不可以把这首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什么?
六、体会对比
1、读一读
过渡:让我们拿好书,左右两边同学面对面,每一小节上下两行对着读(不同色出示)。
师:(评价)听得出来,一边是痛恨和咒骂,一边是赞美和怀念。这样对比着写有什么好处?
七、学习迁移(课后作业)
读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某人》
1、想想泰戈尔所赞美的“你”和课文里赞美的“有的人”有哪些相同的美德?
2、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但又有不同之处,说说不同在哪里。
和同桌交流一下想法吧!
(1)泰戈尔所赞美的“你”和诗文里赞美的“有的人”都有一心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甘愿为人民的利益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从不标榜炫耀,不计个人得失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2)区别:泰戈尔的《某人》这首诗,是把对同一种人的两种不同态度进行对比,从而突出他的不平凡,伟大,表达人们对他的崇敬和赞颂之情;而《有的人》则采用正反对比,把两个阶级两种不同价值的人进行对比,一正一反,对比衬托,把正面衬得更高,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3、认识本课出现的生字,理解本课出现的生词。
过程与方法:
了解诗歌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2、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策略
1、品读与感悟相结合,在读中悟,悟后促读。
2、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3、反复朗读相关诗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其中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激激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十三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出声朗读这首诗歌。要求:(1)注意读音;(2)注意节奏。
2、指七名学生分节读,教师随机点拨:“当牛马、石头、不朽、摔垮、抬举”等字音。
3、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朗诵的节奏和爱憎的情感。
4、同桌互读,要求学生对同桌的朗读进行简单的评价。
5、指名读,师生评价。
(三)自主感悟,诵读悟情
1、同学们,自由读第一节,你能读出疑问?
(1)自由读第一节。
(2)质疑和预设:为什么有的人活着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为什么“有的人”反复出现?……相机理解“死”与“活”。
(3)引导学生带着疑问来读书。
哪种人虽生犹死,哪种人虽死犹生?请同学们读二、五节。
2、学习二、五节。
出示: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1)指名读,评议:他读出了什么感觉?或你听到他读出了什么味道?(对敌人的恨,对人民的爱)
(2)探讨:为什么“恨”?怎么样的人会“骑在人民的头上”?骑在人民头上后的表情怎样?
(3)读一读:读出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的傲慢神态。
(4)指导读好“摔垮”,读出把敌人打垮后痛快淋漓的感觉。
师生合作读:
师: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生: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师: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生: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3、自主学习三、六节和四、七节。
(1)自由选择一组,想想用什么方法朗读表达出你的理解。
(2)各人自由练习。
(3)男女生分别领读,带读。
(4)学生汇报读。评议,生评,师评。
第一组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到处是青春的野草。
第二组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设计意图)诗歌的构思和表达有其独特性,这首诗的艺术构思看似平常,其实是诗人“有感”而作,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诗人并不贴标签,也不喊口号,只从对人世间两种深刻的感受出发,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用通俗、亲切、生动的语言,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这也是我们学习本诗必须要了解和认识的。
4、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诗人不是为了歌颂鲁迅而歌颂鲁迅,而是在歌颂鲁迅的同时,也歌颂与鲁迅品质相同的人,而且谴责那些自吹自擂比人民群众“伟大”,要为自己树碑立传、不让别人活下去的人这样一个对照,比单纯赞扬鲁迅更加显示出诗的思想的广度与深度。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请把“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预设:
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
剥削人民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一心默默奉献的人。
愚弄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
损害人民利益的人,维护人民利益的人。
压迫人民的暴君,廉洁奉公的公仆。
自私的人,无私的人。
一心追求名利的人,一心只知奉献的人。
…………
(设计意图)通过把“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让学生了解,诗人不是为了歌颂鲁迅而歌颂鲁迅,而是在歌颂鲁迅的同时,也歌颂与鲁迅品质相同的人,而且谴责那些自吹自擂比人民群众“伟大”,要为自己树碑立传、不让别人活下去的人这样一个对照,比单纯赞扬鲁迅更加显示出诗的思想的广度与深度。
(四)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这诗表达了臧克家对鲁迅深深的怀念,我们带着对这伟人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来读读老师变序后的诗。(师生合作读)
师:鲁迅死了,
生:他还活着。
师:鲁迅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生:给人民作牛马的,
生:人民永远记住他!
师:鲁迅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生: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生: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师:鲁迅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生: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
生: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探讨:“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你知道都有谁呢?指名说。(岳飞、雷锋、周恩来、王二小……)
2、教师引读。
师:面对自私自利,残酷剥削压迫人民的人我们痛恨、愤怒地说──
生: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因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所以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师:当我们面对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我们尊敬他、歌颂他──
生: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因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设计意图)通过两次的教师引读这一形式,实现师生共同学习的氛围,在读中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诗歌的含义。
(五)总结引领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一次感受了诗歌的魅力。有人说,走进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灵动的世界,每一个想让自己变得聪明灵秀的孩子,都应该亲近诗歌,去叩响诗歌的大门。
(六)布置作业
1、诵读这首诗。
2、搜集鲁迅的名言。
3、阅读鲁迅的作品如:《故乡》《一件小事》《药》等。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篇五:
一、课文内容分析
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鲁迅逝世13周年时,臧克家为纪念鲁迅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鲁迅的怀念,而且通过两种“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要像鲁迅先生学习,做真正有价值的人。
通篇采用对比的表现方法,以凝练的语言,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讴歌鲁迅的同时,启迪人们向鲁迅学习,为人民俯首甘为孺子牛。本诗主题鲜明,富于哲理,既能陶冶情操,又能给人美好的艺术欣赏。
二、学情分析
处在小学高年级段的学生,正是初步树立人生观的启蒙阶段,而这首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并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这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在本单元前几篇课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借助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对比朗读,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
诗中有许多句子都与鲁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联系。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来理解课文,做到温故知新。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学有所得。
三、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初步感受诗的魅力,并感悟本诗包含的深刻哲理,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悟本诗包含的深刻哲理。
难点:借助本单元课文及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懂得“生”与“死”在本诗中的特殊含义。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介绍鲁迅,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1)鲁迅画像,引入: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鲁迅,谁能用两句话来描述一下这位老人?
2、你对鲁迅了解多少?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谈一谈。(在学生述说的基础上老师进行补充,并出示相关简介)
3、导入:同学们,鲁迅先生自1936年10月19日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这么多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就像沙里的珍珠,随着时间风沙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参加完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以后,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板书)(课件2:课题)
(设计意图)以介绍鲁迅来导入新课,为课文接下来的学习做了铺垫。
环节二:引导朗读,初悟诗情
过渡:现在先让我们把这首诗读一读吧。
1、出示画好节奏的诗句(课件3)。
(1)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把每一个句子读顺畅。
(2)指名读,提示学生诗中“呵”的读法。
2、教师范读,进行引导:诗歌本身有一定的节奏,像音乐一样。读诗和读普通的文章是不一样的,它更讲究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如何把诗读出节奏呢?我们可以把要突出来的字标上着重号,把要停顿的地方画上斜竖线,然后再进行朗读。学生标画后试读。
3、引导读出感情:读诗除了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情。本诗写了两类人,是哪两类?(板书:“虽死犹生”和“虽生犹死”)
对这两类人,作者表达的感情都是怎样的呢?
(前者是歌颂,后者是批判)(板书:歌颂批判)
那么,读的时候,我们也要把这两种感情读出来。
(设计意图)教学中从读正确到读出节奏,再到有表情朗读。每一遍都目的明确,让学生通过一遍遍的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以及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环节三:了解写法,深入理解
引入: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节奏,语言简练,能强烈地表达作者的感情这一方面,还表现在他的特点上,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1、学生默读,思考: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2、交流:
(1)对比:每小节的前后两句进行对比,对比的好处就是让好人在大家的心中更好,让坏人大家的心中更坏。(教师引导朗读)
(2)前后对照:前面2、3、4小节描述两种人的不同表现,接下来的5、6、7小节对这些人做出的表现的后果进行了对照——有什么样的表现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引导分男女生对照着读,让学生思考:你愿意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3)总分结构:诗的第一小节和后面六个小节是总分关系。(引导理解“生”与“死”的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诗歌本身的写作特点,比如,全诗按总分的结构来写,及对比、对照、反复的写作方法在全诗中也极为突出,也正是这些独特写作方法的运用,使诗歌所表现的爱恨情仇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给读者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在品读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领略诗歌的魅力。
环节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引入:同学们请看,这首诗的题目是:《有的人》。在题目下面还有一个副标题,一起念出来。可是,让人奇怪的是,诗中没有一个地方有鲁迅的名字。但是我们相信,臧克家先生肯定不是忘记了。我相信,诗中虽然没有鲁迅的名字,但是一定有鲁迅的影子。看看,你从哪句诗中看到了鲁迅的影子?
1、学生读诗寻找可以找到鲁迅影子的诗句。
2、进行交流,顺势拓展:(课件4)
①“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引出鲁迅的诗《自嘲》中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
②“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引出鲁迅散文诗集《野草》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至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3、师:当然,文中很多地方都在歌颂鲁迅,比如“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这句诗也是鲁迅先生的真实写照。诚然,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也因此,在他死去后却还有很多人记着他,也有很多人写文章纪念他。出示
(课件5)
(这就是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就是鲁迅,关心着青年人的成长和穷苦人的生活。这就是鲁迅,用一杆笔与当时黑暗的社会坚持不懈地斗争。也正是因为这些,所以许多年来,他一直受到人们深深的爱戴。他虽然死了,但他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4、提问:既然是纪念鲁迅的文章,为什么不写出鲁迅的名字?而是以“有的人”代替呢?(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不单写鲁迅,而且写了像鲁迅一样的人,如黄继光、雷锋……)
5、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通过两次揭示副标题,让学生在诗中寻找鲁迅的影子,进而去发现生活中具有鲁迅精神的人。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纪念鲁迅先生上,而是建构起一个立体的、饱满的、更具张力的认知。
六、板书设计
27、有的人
虽死犹生(歌颂)
虽生犹死(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