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最美大学生先进事迹观后学习心得 篇一:
从小就喜欢海洋世界和船舰的李海超,把自己的转变成事业,2017年留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他放弃了所有的周末和节假日,每天奋斗在实验室十余个小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基于Jacobi-Ritz法的回转类结构振动声辐射理论。
经过长期深入研究,李海超在导师指导下带领团队所研究的,已初步应用于方案设计阶段我国某水下装备振动噪声快速仿真评估,为舰船装备论证决策提供了一定支撑,用自主创新的力量助力国防。
李海超研究大海,闻健服役西藏。闻健来自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工程1701班,2014年入学,2015年就报名参军,携笔从戎,志愿去西藏服役。
那年,国际形势突变,闻健所在的连接到命令赶赴边境线,他接到的任务是到最前线护卫国旗。接到指令,写好遗书,荷枪实弹,时刻准备上战场。
30多个日夜,他和战友冲在最前,在国境线上挺起脊梁,护卫国旗,保卫家国,他们寸土不让。
高原上寒风凛冽,沙漠里酷热难耐。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刘智卓曾在2016年夏天带领八个同学来到沙漠,这里远比想象中的荒凉、贫困。白天治沙,顶着烈日,提防沙暴,晚上却只能住在临时扎起的帐篷里。
五年治沙,脚步从未停歇。在治沙过程中,刘智卓还提出了梭梭树嫁接经济作物的治沙循环新模式,把肉苁蓉和防风固沙结合在一起,既能防风固沙又可实现经济效益。
不仅治沙,刘智卓还是上海交通大学第二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在云南洱海,刘智卓传递知识,帮助困难学生,被当地人称为“板扎老师”(“板扎”当地语是“靠谱,能干”的意思)。
和刘智卓一样,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生李莎也是一名支教团成员,生前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小学支教。
“龙胜一对一”爱心助学项目中,她主动请缨,前往最偏远的三门镇。那里路途遥远,从县城到家访学生家中,车程要一个半小时,加上徒步两个小时的崎岖山路,翻山越岭。在学生和队友眼中,她成为勇担当甘奉献的“莎姐”。
如今,李莎把宝贵的生命留在了她为之奋斗的土地上,但她的事迹却鼓励着更多青年学子参与这场“青春接力”,投身西部建设,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贡献力量。
向最美大学生先进事迹观后学习心得 篇二:
是走还是留?2022年1月22日,原定完成最后一个门诊就返回家乡的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2018级博士生赵东,听到新冠肺炎具有“人传人”的特点,退了火车票留汉,“危险时刻更应与病人在一起”!
赵东主动请战去光谷院区与科室老师们一起接收、救治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120多个日日夜夜,赵东忘记了时间,奋战一线。
其中一半的时间,赵东还为武汉市两个小区的居家隔离群200多人提供在线医疗咨询服务,社区居民线上亲切地称呼赵东为“小赵医生”。
当赵东在一线全力以赴时,南京医科大学2018级博士生倪杰随着江苏援湖北医疗队在2月13日这天来到武汉。
“让我来试试,给我一个学习的机会。”这是倪杰的口头禅。重重口罩下头晕胸闷,汗湿衣襟,双手脱皮,护目镜压得眼眶周围伤痕累累。
但“看着患者经过治疗转危为安,我心里会特别高兴,我们来的目的就是让患者健康地走出医院,回归平静生活。”倪杰说。
倪杰和赵东在前线战疫争分夺秒,清华大学医学院2015级博士生单思思在后方实验室攻坚克难。她说:“早一秒拿到抗体,就能多一分战胜新冠肺炎的把握。”
生产抗体、检测抗体功能、进行动物实验,上千次的重复实验操作,每天基本都是24小时连轴转。在无数次的失败后,单思思和团队成员解析了病毒与蛋白结合的关键结构,成功分离和评估了200多株抗新冠病毒的单克隆抗体及其编码基因,目前已经进行动物实验,接下来将开展人体临床试验。
“我想让更多的研究成果走出实验室!”单思思仍然在为这个目标继续拼搏奋斗。
向最美大学生先进事迹观后学习心得 篇三:
离开武汉,还是留下?2022年初,面对这个问题,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赵东没有迟疑。
留守武汉,参与临床一线诊治,连续奋战120天,累计参与接诊并成功治愈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30余例;轮休期间加班加点,进行临床研究;工作之余参与线上志愿服务,为200余名居家隔离患者提供在线医疗咨询和帮助……赵东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我将继续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拼搏奋战,让自己的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赵东坚定地说。
赵东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光谷院区忙碌时,南京医科大学2018级博士研究生倪杰也在武汉第一医院重症病区奋战。2022年期间,看到所在培养单位组建支援湖北医疗队的消息后,她放弃与家人团聚,第一时间主动向医院党委报名。
到达湖北后,倪杰在武汉第一医院重症病区工作,与同事们制定、执行和互相监督院感流程的实施,查看病人、开医嘱、调呼吸机……许多个夜班里,面对重症患者的突发情况,她一边安慰患者,一边带着值班护士进行抢救,评估病患情况,主动承担动脉抽血、血气分析、插管治疗等任务。
穿着防护装备,头晕胸闷,汗湿衣襟,双手脱皮,护目镜压得眼眶周围伤痕累累……倪杰却毫无怨言。“青春就是要经得起磨练,救死扶伤,义不容辞!”这是倪杰送给自己的格言,也是她行动的见证。
疫情防控中,很多大学生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学院本科生余汉明也是其中之一。“00后”的他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武汉人,疫情期间报名成为武汉中山社区防疫志愿者,为100多户家庭提供买菜、上门送药等服务。
每当电话响起,余汉明就拿起笔,一一记下居民的信息和需求。第二天,结束门岗值守,身穿红马甲的他提着辗转购买的生活用品送到居民楼下。“我们青年学生,就是要在党和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44天,每天10个小时的志愿服务,余汉明用自己的热情和力量为武汉疫情防控做出了贡献。
“看到广大党员冲锋在一线,我也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余汉明在志愿服务期间递交了入党,经北京市委组织部批准,2022年4月1日,他成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位“火线入党”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