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读后感600字 篇一:
十几个日夜眼前过去,说中那本厚厚的《曾国藩传》也终于翻到了封底。我从曾国藩的世界中抬起头,也许是因为低头太久,抬头时眼前蒙上了一片阴影。我仿佛看见了曾老先生就在我面前站着,慈眉善目。
人作为渺小的个体,很容易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前行,但有的人在时代的大潮中站定,铸就一座座丰碑。曾老先生告诉了我三个字:“学”、“恒”,还有“家”。
“学”,不仅仅是丛书本中学习,更是从过错中学。“抗兵相加,哀者胜矣。”曾国藩决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不少布衣之士都深谙的官场之道,他在数次因得不到乡绅支持而战败以致回家赋闲后才恍然大悟。经历了江西的惨败,他才习得“自己不是带兵指挥的料”这个道理。所幸,他学得后便将所学牢记在心,在朝廷与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局势之间创建、整顿、扩充湘军。
“恒”,这似乎一直是古人弥补先天条件上不足的主要办法。明有宋濂“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清有曾国藩的屡战屡败却屡败屡战。这对现在的我们是最有启发的。曾国藩的父亲科举十七年方得一秀才的名号,曾国藩在官场上起伏十余载处处碰壁的处境才得以改变。
反观我们中学生,常常学习几个星期后就丧失耐心“行百里者半九十。”当遇到看似坚持不下去的困境时,再咬咬牙,或许下一瞬就看到了曙光。
“家”,在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家庭对孩子的潜移默化,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曾国藩那股坚韧不拔的劲就是受父亲近二十年科举的影响;在官场上不管多失意,他也不会忘了写封家书;在战场上,九弟曾国荃更是他的得力助手。曾国藩的一生都有亲情的陪伴,有人说它是孤独的挣扎着,并不然,当他因签订条约而被国人怒斥时,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的灯,星星点点,为他而亮。可能也正因如此,曾国藩才会在晚年留下千古名作《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一个人代表一种“又慢又笨平天下”的精神,代表一整个晚清。61载春秋,他留给后人的不仅是农民起义被大大削弱的局面,更有遗泽百代的曾国藩精神。
曾国藩传读后感600字 篇二:
曾国藩,没有显赫的家世,天赋平平,却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在复杂的时代变局中超越众人,被誉为大清中兴的第一功臣。他的人生经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给人特别的启示。
他出身平常,家族五六百年没出过秀才;他智商平常,考了七次才中秀才,却以一己之力打通了科举之路。读这本书之前,带着晚清大臣如李鸿章一般的偏见,我认为曾国藩也不会好到哪里去。看了之后,我对于曾国藩的评价也客观了不少,不至于一提到晚清就是一片骂声。
《曾国藩传》这本书的封面有一句话“一个持续奋斗者的升迁之道”,这也是我看完这本书后最大的感受。曾国藩“十年七迁”“升迁”不仅仅指他官位的升迁,更应该是他能力的升迁,格局的升迁,思想的升迁。官位的大小绝不是他的目的,而是他为国为民的手段。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就是这种人。“吾日三省吾身”,曾国藩为了做到反省自己,在三十岁之后开始写日记。虽然中间有停过,后来又坚持了下来。日记的作用是研究自己,从每天一点一滴的细节出发,然后反省自己。曾国藩也找到了自己的不足,第一个毛病——浮躁,第二个毛病——傲慢,第三个毛病——虚伪。他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日子里改进。这些毛病不只是我们普通人会有,像曾国藩这样的伟人也会有,所以有不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发现不了、改正不了。
1851年,洪秀全金田起义,咸丰皇帝坐视不管,曾国藩毅然决然上《敬陈胜德三端预防流弊书》批评皇帝。两年后,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半个中国,借着清政府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在自己的家乡建立了一支地方军队,称为“湘勇”。训练军队时期,军队军纪严明,士气高涨。曾国藩有近二十年与太平军作战,打败太平天国是他一生事业的顶峰。
在物欲横流、多重诱惑的现代社会,自省、自律显得更加重要。有人说“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曾国藩!”,是的,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他的“自省”“自律”!
曾国藩传读后感600字 篇三:
这几十年写曾国藩的书是真不少,各种版本的都有,但是只有张宏杰的这版《曾国藩传》让我颇有感触。
为什么呢?在平时的接触中,让我们只依稀的知道曾国藩是清代有名的大臣,参与太平天国的剿灭,而别的一概不知。
而张的这一版,对于曾国藩早期的心路历程有很详细的分析。如何提升自己、修炼心性,有了具体的做法。开始看很轻松愉快,和大家一样被曾氏父子的笨拙赶考笑到,被曾背书的段子笑到,但是越到后面,内心开始有质疑,有欣喜,有悲痛,有无奈,有敬仰,简直是十足的情绪价值提供机器。
想说的很多,但是曾公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拙”,也不是“挺”,我甚至根本不认为他“拙”,七次落榜应该在于他老爸的榜样力量和教学方法不对
我最佩服的几个点应该是他的爱思考,爱自省,爱读书,大格局,入世又出世。
我喜欢他的“笨”,因为这个“笨”让我知道人的成功靠的不是天赋还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每个人都有自己奋斗的目标,每个人的努力都会有收获,不要怕等待,不要怕失望,不要怕困难,你只要照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去努力,就一定有所回报。
我喜欢他的“刺”。因为这个“刺”让我知道身而为人应该要有正义感。他不怕冒犯皇上也要勇赶进谏;他不怕得罪权贵也要惩治贪官;他不怕朋友误会也要除暴安良。人要有“刺”,但是也要注重方式方法,只有保全自己的情况下,才能谈目标、谈梦。
我喜欢他的“忍”。因为这个“忍”让我知道战胜自己。青年时,他人忍受别人的嘲笑,发愤图强,就自己。
他让我觉得只要有目标的付出,一切都值得。我以前的问题就是心态浮躁,看问题不能很深入,也不知道怎么努力,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阅历的增加让我慢慢的接受自己,努力前进,给自己定目标。曾老的一生就是一个指路的明灯,一个坚定的底气一个奋斗的决心。
曾国藩传读后感600字 篇四:
曾国藩“中国古代之最后一人,中国近代之第一人。”他是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创立、统帅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的发起者之一,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
曾国藩虽位高权重,但他却极其看重勤学。纵观古今,但凡是有一定成绩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勤学。天下之大,聪明之人多的是,可聪明之人成事的比例和愚笨之人成事的比例相差无几。仲永天生聪慧,被十里八乡视为天才,沾沾自喜不思进取,最终难逃泯然众人的结局。愚笨之人深知自身缺陷,于是愈加勤奋,曾国藩凭着一股子拙劲儿,迎来了出人头地的一天。曾国藩从下就被人讥笑为“愚蠢之辈”,这“愚蠢”尚有些家族遗传的因素,其父曾麟书考了17次秀才方中,彼时已40有余。曾国藩不气馁,勤奋学习,最终夺得进士。
曾国藩还拥有恒心。做人上,他始终保持自我本性与原则,不为外在诱惑所改变,坚守自己的良知与信念。读书上,他每日读书,就连行军打仗之时也毫不例外。”因为曾国藩坚信:“不日进,就日退。”持之以恒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攻打太平天国时他不像左宗棠用利炮攻破坚城,而是用围困的方法,逼得里面的人缺粮少食。行军时,只花半天去行军,剩下半天来筑营,才创造了湘军战无不胜的神话。
曾国藩勇于自省,初入官场,他锋芒毕露,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对地方官更是不屑一顾,最后更是落得失去湘军,被迫养病三年的下场,养病的三年也是他蜕变的三年,他在这三年内日日反省,再回官场,他变的圆滑世故,在官场上广交友,在军中多收徒,李鸿章便是那时所收。最终功成名就。
破太平天国,救晚清于水火,引西方之长技,以科学救中华,这便是他的一生。